南國有佳木。花梨、沉香自不待言,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鑒定標準。
清代時,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。而目前已發(fā)現的木本植物達4200多種,其中喬灌木1400多種,800種經濟價值較高,列為國家重點的特有與珍稀樹木有20余種,被列為國家特一類的有坡壘、子京、母生、花梨與野荔枝5種商品材。
海南島珍稀林木享有千百年盛名,然而,歷史上,皇木采辦、筑城造船、掠奪開發(fā)、戰(zhàn)略物資、高檔家具,以及海南香等特殊需求,使得這座木材寶庫喜憂交加。
“材質堅韌、色澤鮮艷、經久不腐、永不變形、芳香細密……”從古至今,人們均如此評價海南佳木,并將海南島出產的最好木材統(tǒng)一稱之為“海南木”、“海南文木”。
提到海南木材,就不得不說海南的森林。歷史上海南島幾乎為熱帶天然林所覆蓋,森林資源極為豐富。正因為孤懸海外,氣候特殊,高溫多雨,樹木生長期長,地質地形土壤甚至臺風等因素,造就了其良木質地堅硬、紋理細密、耐腐力強。
海南為離地,眾香之大都
省林科所林業(yè)工程師楊黎旭記得幾年前曾經為公安做過一次木材鑒定。那是本島一西部市縣某大族祠堂欲拆重建,子孫后代就屋子里的木頭用料保留使用還是賣掉,分作兩派。主張出售派認為這些都是古老的花梨木,可以賣出好價錢,另一派堅決不同意,最終大打出手。
由于祠堂年代久遠,木頭用料究竟是不是海南黃花梨,辦案人員無法斷定,便切了一小塊送給楊黎旭鑒定。楊黎旭乍一看也看不出名堂,但用力一拭擦,頓時散發(fā)出典型的海南黃花梨香,立刻有了結論。木頭數百年后還能保持原始特性,這讓楊黎旭唏噓不已。
海南生態(tài)省建設的首倡者顏家安認為海南林木的特征有三。一是堅韌耐腐。民國《調查瓊崖實業(yè)報告書》記載“本島孤懸海中,風威盛烈,故所產樹木抵抗力最為強大,質理堅細,為他處所無,耐久之性,亦基足矣”。書中舉例,桄榔木“內腐而外堅如鐵”,子京“不受刀斧”,坡壘“人地久,不朽,為材木之冠”。二是香。《崖州志》記載“海南多陽,一木五香”,如花梨、香楠、荔枝等有百年不滅之香。三是有文采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《廣東新語》中列專章介紹,海南文木有花櫚、烏木、雞翅木、蘇方木、虎翅木、鐵索木、香楠、相思木、鐵力木、紫荊木、飛云木、秋風木、胭脂木、梌、櫞木、槌子木、水椰、櫨、金絲壘、石梓、吐珠木等,“海南五指之山,為文木淵藪,眾香之大都,其地為離,諸植物皆離之木,故多文,又離香而坎臭,故諸木多香……”
八卦中,離指南方,坎是北方。海南木頭為何多香,古時候竟然以“離香而坎臭”幾個字就含糊過去了。
“香洲在朱崖郡,洲中出諸異香”“欲求名材香塊者,必于海之南焉”,但到20世紀下半葉,特別是到20世紀八十年代后,昔日名噪一時的海南香業(yè)已告罄,如今絕大部分為人工栽培。
瓊森林之富,木自不待言
已退休的海南木材研究者洪少友在地圖上剪出一片巴掌大的海南島,然后對折這個向東南方傾的梨形島,“看出來了嗎?好花梨都長在西側!”
洪少友指的好花梨,是指密度高、顏色深、油脂重的海南花梨。炎熱高溫的海南島上,相對干旱的地區(qū),花梨木反而質地更好。除了花梨,全島林區(qū)皆有不同珍貴林木生長。
從木材所生長的環(huán)境來區(qū)分,海南有熱帶季雨林、熱帶雨林、常綠闊葉林、紅樹林、針葉林等!逗D腺Y源志》記載,熱帶季雨林中,常綠季雨林尤以本島東南部丘陵低山為典型,珍貴木材有青皮、荔枝、蝴蝶樹、鶯歌木、油楠、黃桐等;落葉季雨林主要分布于海南的西部和南部海拔500米以下,常見的植被有厚皮樹、麻櫟、白格、陸國、平脈椆等。熱帶雨林中,溝谷雨林如尖峰嶺、吊羅山和卡法嶺等山地,主要樹種有雞毛松、蝴蝶樹、母生、綠楠、海南楊桐等;山地雨林如尖峰嶺、獼猴嶺、馬域嶺和吊羅山等地,面積較大,且多為原生性森林,主要樹種有陸均松、稠木、坡壘、子京、花梨、油丹等。常綠闊葉林中,山地常綠闊葉林的樹種有陸均松、海南楊桐、海南五針松、栲、黃背櫟;山頂矮林的樹種有櫟子稠、五裂木、厚皮香、栲、冬青、海南杜鵑等。海南島的針葉林純林,面積不大,現狀植被僅有霸王嶺和瓊中縣的松濤等地,樹種以海南松為主。
洪少友近40年的經驗還發(fā)現,一些東南亞同樣樹種,只要移種到海南,就會比原產地質地更堅硬、紋理更細密。
歷史上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海南島林木的富足。據說唐鑒真和尚流寓海南島時,曾受當地人所請建造一座寺廟,振州(今三亞市西北崖城)別駕(州府中總理眾務之官)馮崇債遣人備料!叭諆纫粫r將來,即構佛殿、講堂、磚塔。椽木有余,又造釋迦丈六佛”。三天內就把建寺廟的材料備齊,還能造一座一丈六尺高的佛像。可見當時“一去一萬里,千之千不還”的海南,木材是多么的富足。
直到民國八年(1919年),民國廣東省政府派員到海南島進行調查時,仍感慨“森林之富,自不待言……”
由常見林木,到珍稀瀕危
明清以降,海南島珍稀林木資源日見枯竭。顏家安歸納,數百年來海南島著名林木變遷趨勢為“常見林木→珍稀林木→漸危林木→瀕危林木→絕滅林木”,且發(fā)展速度非?。
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《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(fā)研究》一書中,把林木的破壞歸結為土地利用的擴大。換句話說,縱觀海南島古今,土地開發(fā)和森林萎縮成因果關系,越蠻荒越生態(tài),反之亦然,人與自然此消彼長。
最早改變海南島森林原始面貌是漢代,古越人干欄式建筑需要高大喬木,一部分水上居民使用原生巨木的枝干造舟,用鉤刀鐵斧毀林擴大耕地;唐代除了取得耕地,還要增加手工業(yè)和建筑業(yè),用珍貴木材制家具和造船。因此漢唐時期,海南島的森林從沿海開始后退。
兩宋以降,移民日漸增加,對耕地也就提出更多要求,土地利用自然向內發(fā)展,森林變遷隨之從沿海轉向山區(qū)。明清是海南島全面深入的土地開發(fā)時期,一方面栽培作物和荒地面積在擴大,另一方面天然林面積相應縮小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惡化加重。但最大的浩劫來自20世紀,民國破產農民轉為伐木工,1939~1945年日本侵略者對海南林木掠奪嚴重,四處修路、筑碉堡、加工木材運輸出島,破壞了大片森林。
70年代末,海南砍伐原始森林大種橡膠。洪少友記得1979年他在吊羅山工作時,曾眼睜睜看著一棵直徑80多公分的巨大陸均松被鋸下來,倒地往山下滾,周邊跟著被帶倒和一路壓死壓壞的草木無數。洪少友數了數,光成木成林的植株就被破壞或壓死了80多棵,心痛得直掉淚。許多年過花甲的人還記得,那幾年海南島上許多古老樹木砍掉無法運輸,有的干脆就地燒掉。
1987年至1990年,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胡啟明等對海南島珍稀瀕危植物考察了3年后,發(fā)現數十種過去海南常見樹種已經大量減少、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,于是建議增加列入國家保護植物82種。
1997年至2001年,海南省林業(yè)局根據林業(yè)部要求的全島國家重點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中,發(fā)現降香只剩保護林區(qū)的小樹“種”,野生坡壘、油丹、荔枝遭受嚴重破壞,許多珍貴木材資源已找不到大徑材作為母樹,天然更新困難。
源自中國木業(yè)網